第七百五十六章 平衡和派系
推荐阅读:重生之道修今生、龙狱战神、入错洞房后,我跟阴鸷权臣去种田、阳光佐助,从论坛走向忍界最强、末日重生:开局囤积SSS级卡牌、穿书女频,大婚当日被女主杀死、全科医生多会亿点很合理吧、我在异世封神、最强巅峰高手、我以狐仙镇百鬼、
等到正月十五的大朝会结束以后,罗志学才算得上是真正进入了工作状态,整个工作节奏恢复到了平常时候。
基本上每天就是先开个御前的值班会议,主要是听取臣子的一些重大的简要报告,然后罗志学根据事情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指示。
出席的臣子也不会是所有的参务大臣以及协办大臣,往往只有当值以及交班的参务大臣和协办大臣。
这个时间,也是值班大臣们进行交接的日子。
昨天晚上值班的参务大臣以及协办大臣们,在开完早会后就可以下班回家休息了。
新值班的参务大臣以及协办大臣则是接过工作并开始一天的值班工作,大概会维持到晚上八点左右,和晚班的值班大臣们进行交接后下班回家休息。
因此每天的御前参务早会,参加的人员并不会很多,值班大臣一般是两个或三个,协办大臣是四个或六个。
总人数大概在六个到九个之间。
开完早会,罗志学会开始处理各种报告奏折,这些正式的报告主要是各部递交,经过了分管的参务大臣或协办大臣之手后,再递交给罗志学这里来的。
都是一些涉及到帝国内外重大事务的报告,比如法律条文的更改,重大工程项目,对外军务,重大行政调整,部分中高级官员的任免以及其他重要事务。
这些报告,通常由各部门负责具起草并负责具体事务,各部尚书或实际署理该部的左侍郎给出审批意见,并认可后,这种报告会一式三份,一份送往分管该事务的参务大臣或协办大臣之手进行审批。
第二份送往翰林院各科。
第三份直接送往档案室留档。
参务或协办大臣接到报告书后进行审批,分管大臣会给出详细的审批意见,然后这份报告书才会送到罗志学这边来……其中的分管大臣的审批意见是密封的。
不过送到罗志学这边来的报告文书也会非常多,同时很多报告书那都是厚厚一大堆,动不动就是几十页甚至几百页的报告书。
罗志学也不可能真正的把每一份报告书从头到尾都看完,同时也不可能什么都不看,直接就按照分管大臣的审批意见去批准或否决某项事务,因此都是只看简报提要。
这些简报提要怎么来?那就是翰林院的主要工作了。
翰林院下设各科,每一个科室都是专门对应某一部。
行政系统里目前有大小三十一个正二品级别的部(包含大督察院、大审判员)或从二品级别的总局、总署等一级机构。
军事系统有十二个部门,分别是陆军的四部两总监、海军四部一司令部、近卫军司令部。
文武两大系统,一共就有接近四十多个一级机构。
而这四十多个一级机构里,每一个在翰林院里都会有一个科室进行对应。
相对应的各科室对会各部门递交的第二份报告进行审阅,并提炼报告书中的要点形成简报。
然后报告书和简报一起送到翰林院秘书处,由各位一等或二等秘书,携带三等秘书进行审阅。
审阅后认为简报没有什么问题,会把简报进行密封。
最终各部门的报告书本身、分管大臣的审批意见、翰林院的简报一起送到御前,让罗志学进行最后的批阅。
罗志学一般只看翰林院的简报和分管大臣的审批意见,如果两方面都没啥问题的话,直接也就按照分管大臣的审批建议,进行批准或否决。
只有当秘书处的简报和分管大臣的审批意见存在矛盾,又或者是事情比较重要,罗志学才会亲自去翻阅那些动不动几十页甚至几百页的报告。
处
理各部门呈送的报告书,这是罗志学日常工作里的一部分,但并不是花费最多时间的。
实际上罗志学用来审批传统意义上的奏折,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不过需要罗志学亲自批阅的这些奏折和传统意义上的奏折不太一样,只有一定级别的官员才准许上折。
京官需要从四品实职副处长以上,而地方文官的话,则是从五品以上者才有资格上密折。
并且这种密折,不允许用来说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比如官员们用来密折请安这种事,早些年出现过,但是被罗志学狠狠责罚过后,明确规定不允许用密折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后,基本就没有出现过了。
同时还要求言之有物,不允许瞎扯淡,如果你要用密折进行弹劾的话,那么就要求官员对弹劾本身负责。
密折制度,是为了给官员,主要是地方官员们一个直达天听的渠道,更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掌控力度。
特殊情况下,罗志学根本不需要通过参务院甚至各部对各省下发命令,而是可以直接通过密旨的方式对地方官员下令。
参务分管制度、翰林院简报制度、税务独立、地方密折制度、文武彻底分离、陆海矛盾巨大,近卫军自成一军等等。
这诸多的种种制度,其实都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罗志学为了加强皇权而不断做出的努力以及尝试。
经过这一系列制度,大楚帝国的皇权是高度集中的,任何一个传统的封建王朝都无法玉指相提并论,前明的皇权对比大楚帝国的皇权,连提鞋都不配。
只要罗志学愿意,他可以绕过参务院,直接通过翰林院接管整个京畿各机构。
只要罗志学愿意,他都可以绕过整个京畿官僚系统,直接对地方官员下达旨意。
而罗志学能够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本身有多么大的才华或能力,纯粹是因为他是开国皇帝,本身就具有空前的威望以及威慑。
此外还因为他是开国皇帝,大楚帝国的所有政治构架都是他参考后世的诸多制度所设计的,中间不存在任何的干扰。
就好比在一张白纸上作画一样,罗志学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旧利益群体出来干扰反对。
当既得利益群体形成的时候,大楚帝国的政治构架已经很成熟了。
这些利益群体,其实已经变成了这一套政治体系的维护者。
比如京官们,其实对地方密折制度就很不爽,因为这样的话,地方官员就会绕过各部甚至参务大臣们,直接向皇帝报告。
但是京官们不爽,但是地方官员们却是举手欢迎,并且极力维持啊,因为有了地方密折制度,他们的意见才能够直达天听,不用担心被各部乃至分管大臣们所阻拦啊。
税务独立制度……谁要是敢提把税务事务重新纳入各部,搞一个传统的户部之类的机构出来,税部的那些官员们第二天就会彻查该官员的税务问题。
这天底下,还真没多少官员敢说自己没有税务问题,哪怕自己没有,但是家属呢?
翰林院简报制度,其他官员要是敢提出来取消,你真以为翰林院掌院学士是吃干饭的啊,人家可是参务大臣……此外在大楚帝国官场里,翰林院内的诸多官员们,是一股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而名声在外的秘书系,那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除了秘书系外,翰林院里还足足有四十多个科呢,通常能入选翰林院的一般也是以年轻或中年等前途比较远大的官员为主。
这些人来来去去,总人数挺多的,后来身居高位的也不少,由此形成一个个小派系。
最后的参务制度就更不用说了,谁要是敢对参务制度有意见,那
就是和帝国内权势最显赫的九名参务大臣以及二十多名协办大臣们作对。
诸多种种,都意味着现行的政治构架里,已经存在着大量的既得利益群体。
而这些人,会自发的维护这一套政治制度的运行。
哪怕这套政治制度是自古以来皇权最为集中的制度。
但是他们依旧会坚定的维持下去,因为这里头有着他们自己的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诸多朝代想要进行改革都困难重重,会引来大量反弹的缘故。
这和改革方案好不好没啥关系,而是因为但凡改革,那么就会伤害到一部分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那么这部分人就会反对。
目前的大楚帝国其实也差不多,依靠罗志学的威望以及威慑力,倒是可以进行一些修修补补的改革调整,而是想要搞大动作,甚至巅峰现有政治格局的动作也是非常的困难。
等到罗志学死了以后,未来的大楚帝国如果想要进行改革,对核心构架进行变动的话,那几乎没有什么可能性。
哪怕是皇帝支持都不行!
帝国,毕竟不是一个皇帝的帝国,还有众多臣子等利益相关群体呢。
当然,现在大楚帝国的政治构架运行的还是相当稳定的,至少罗志学对此就很满意,既能让自己掌控实权,又不用太过忙碌,免的把自己活生生给累死。
这每天开完御前早会后,审批报告和密折,接下来就是接见一些臣子,或者开一些小会议。
几天上一天的工作时间也就差不多了,等到傍晚时分,罗志学就下班回后宫去了。
不过他现在并不是住在内廷后三公里的皇帝专属宫殿,也就是乾清宫里,而是住在乾清宫东边的东苑。
因为大楚帝国的皇宫众多大殿,都是严格按照传统建筑样式建造起来的大殿,这种大殿看起来威武,但实际上真要住的话罗志学其实不太喜欢。
毕竟他是个现代人,有着现代的审美风格!
因此皇宫的主体建筑陆续在承顺十多年建成后,罗志学去看了看,最后决定在皇宫的东部区域修建一片新的宫殿作为自己日常生活居住所用。
这就是东苑的来源了。
东苑的设计传统园林建筑风格为主,融入了一部分罗志学所提出的现代建筑风格,其中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非常注重采光以及一些细节,内部装饰看起来更加的柔和,而不是传统宫殿的庄重和厚实。
建筑材料上,则是以大量采用大理石、玻璃、钢筋水泥为主。
自从承顺二十二年东苑建成后,罗志学日常时期都是在东苑生活居住。
至于乾清宫嘛,基本上都是空置,只有在一些特殊时间或礼仪场合里才会过去那边。
不仅仅罗志学住在东苑这种新式的园林宫殿,实际上不少嫔妃们也是住在一些新式宫殿里。
罗志学修建东苑的时候,也在东苑的后方也修建了众多的新式宫殿。
因此目前的大楚帝国皇宫,实际上是传统和现代相互结合的。
它既有严格按照传统建筑的规制,建造起来的前后六大殿,并组成了大楚帝国皇宫的核心!
但围绕着六大殿的不少建筑,其实都是一些不同风格的建筑,有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建筑,如王皇后平日里生活居住的「安园」,就是一座很传统的江南园林!
然后徐贵妃平日住的安平宫,这玩意其实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而罗志学在东苑里,还有几座罗志学亲自提供设计风格,由建筑师进行完善的近现代风格的建筑风格的建筑,甚至还有一座纯现代化风格的别墅呢,这座别墅大量采用大面积
的玻璃……
在罗志学的干预下,其实大楚帝国的皇宫里,其建筑风格是多样化的,基本啥样的都能看见。
同时占地面积也非常大,后宫的范围从前殿一路往北延伸道玄武湖以及北边的几个连接的小湖泊。
不过虽然占地面积很大,但是建筑的密度却是不高,很多地方其实都是大片的草地。
这一方面是罗志学喜欢视野开阔的缘故,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进行防御!
尤其是皇宫的外围区域,护城河外头就是大面积的草地,草地外再有简单的宫墙围起来。
外来者想要闯入皇宫,你得先翻过外围的单薄宫墙,然后穿越空无一物,纵深达到数百米不等的草地……这片草地看似平整,但实际上中间有着多道的壕沟和构筑成小山坡模样,但实际上是火力点的堡垒……并且还有地道相互连接。
穿越这片名为草地,实际上是壕沟防线,你才能来到护城河!
护城河的后头,则是真正的宫墙,这道宫墙厚实无比,宫墙顶部可以跑马甚至部署重炮的,同时皇宫顶部也不是空荡荡的,而是有着类似战壕一样的壕沟防御体系。
而宫墙也不是纯粹的直角线,而是有着众多的突出部碉堡……上面部署的火炮以及步枪火力,可以在前方形成交叉火力。。
大楚帝国的皇宫,其实就是一座大规模的军事堡垒。
同时皇宫内也有仓库储备了大量的粮食以及弹药,各堡垒火力点内常年部署有火炮并定期保养维护。
日常时期里,由近卫军禁卫团负责驻防,外围会有一个近卫师随时可增援。
一旦遇上敌军或叛军进攻,该近卫师就能紧急增援,让守卫皇宫的兵力短时间内增加到两万余人。
只不过设计的如此厚实的皇宫堡垒,估计是没啥实际用处了,至少几十年内没啥用。
毕竟现在还是罗志学的时代,帝国上下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内部并没有太大的叛乱风险。
野心家倒是有很多,但是也得有人肯跟着野心家造反才行啊!
国内民众们安居乐业,民间反叛可能性讲降到了最低。
朝堂上各政治构架相对平衡,派系众多,哪怕是参务大臣想要起兵造反,也不可能获得多少人的支持。
大概率还没起兵呢,就被其他参务大臣给收拾了。
你说某一个参务大臣一家独大,把其他参务大臣变成了属下?
参务大臣彼此间可都是矛盾重重的了……这和个人想法都没关系,而是每一个参务大臣,背后都代表了一整个体系的利益。
而众多体系之间,往往是有矛盾的,很难进行利益上的调和。
此外最重要的是,参务大臣只有差遣,这个差遣还是口头上的……任命参务大臣的时候,罗志学从来不用正式的圣旨,而是下发中旨……甚至有时候连中旨文书都没有,只有一道口谕。
参务大臣也没有品级,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御书房,那是罗志学的办公室,不是参务大臣的)……
这意味着参务大臣的去留,全凭皇帝一句话,不需要经过任何正式的程序。
皇帝看他不爽,直接把他踢走就行了,为什么要容忍他继续做大?
如果这样你还能被臣子架空……
那还能说啥……只能说这皇帝活该!
也正是因为有着一整套完善的政治构架,罗志学才能够放心在东苑里三天两头看戏听曲,有兴趣了就指导指导皇家乐舞团的工作。
还能时不时跑到周边的地方去视察,看看地方上的实际发展情况。
随着承顺二十九的到来,罗志学前
往各省进行视察的计划,也陆续有序展开了。
这一次视察,不是和往常那样只是去附近的几个城市,最远也不过上海,而是准备沿着铁路网一路往北,不仅仅会先后视察长江以北的几个省份,还会一路往北前往河北甚至辽东。
罗志学准备来一次北巡,看一看自己治下的帝国北方各省的实际情况。
基本上每天就是先开个御前的值班会议,主要是听取臣子的一些重大的简要报告,然后罗志学根据事情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指示。
出席的臣子也不会是所有的参务大臣以及协办大臣,往往只有当值以及交班的参务大臣和协办大臣。
这个时间,也是值班大臣们进行交接的日子。
昨天晚上值班的参务大臣以及协办大臣们,在开完早会后就可以下班回家休息了。
新值班的参务大臣以及协办大臣则是接过工作并开始一天的值班工作,大概会维持到晚上八点左右,和晚班的值班大臣们进行交接后下班回家休息。
因此每天的御前参务早会,参加的人员并不会很多,值班大臣一般是两个或三个,协办大臣是四个或六个。
总人数大概在六个到九个之间。
开完早会,罗志学会开始处理各种报告奏折,这些正式的报告主要是各部递交,经过了分管的参务大臣或协办大臣之手后,再递交给罗志学这里来的。
都是一些涉及到帝国内外重大事务的报告,比如法律条文的更改,重大工程项目,对外军务,重大行政调整,部分中高级官员的任免以及其他重要事务。
这些报告,通常由各部门负责具起草并负责具体事务,各部尚书或实际署理该部的左侍郎给出审批意见,并认可后,这种报告会一式三份,一份送往分管该事务的参务大臣或协办大臣之手进行审批。
第二份送往翰林院各科。
第三份直接送往档案室留档。
参务或协办大臣接到报告书后进行审批,分管大臣会给出详细的审批意见,然后这份报告书才会送到罗志学这边来……其中的分管大臣的审批意见是密封的。
不过送到罗志学这边来的报告文书也会非常多,同时很多报告书那都是厚厚一大堆,动不动就是几十页甚至几百页的报告书。
罗志学也不可能真正的把每一份报告书从头到尾都看完,同时也不可能什么都不看,直接就按照分管大臣的审批意见去批准或否决某项事务,因此都是只看简报提要。
这些简报提要怎么来?那就是翰林院的主要工作了。
翰林院下设各科,每一个科室都是专门对应某一部。
行政系统里目前有大小三十一个正二品级别的部(包含大督察院、大审判员)或从二品级别的总局、总署等一级机构。
军事系统有十二个部门,分别是陆军的四部两总监、海军四部一司令部、近卫军司令部。
文武两大系统,一共就有接近四十多个一级机构。
而这四十多个一级机构里,每一个在翰林院里都会有一个科室进行对应。
相对应的各科室对会各部门递交的第二份报告进行审阅,并提炼报告书中的要点形成简报。
然后报告书和简报一起送到翰林院秘书处,由各位一等或二等秘书,携带三等秘书进行审阅。
审阅后认为简报没有什么问题,会把简报进行密封。
最终各部门的报告书本身、分管大臣的审批意见、翰林院的简报一起送到御前,让罗志学进行最后的批阅。
罗志学一般只看翰林院的简报和分管大臣的审批意见,如果两方面都没啥问题的话,直接也就按照分管大臣的审批建议,进行批准或否决。
只有当秘书处的简报和分管大臣的审批意见存在矛盾,又或者是事情比较重要,罗志学才会亲自去翻阅那些动不动几十页甚至几百页的报告。
处
理各部门呈送的报告书,这是罗志学日常工作里的一部分,但并不是花费最多时间的。
实际上罗志学用来审批传统意义上的奏折,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不过需要罗志学亲自批阅的这些奏折和传统意义上的奏折不太一样,只有一定级别的官员才准许上折。
京官需要从四品实职副处长以上,而地方文官的话,则是从五品以上者才有资格上密折。
并且这种密折,不允许用来说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比如官员们用来密折请安这种事,早些年出现过,但是被罗志学狠狠责罚过后,明确规定不允许用密折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后,基本就没有出现过了。
同时还要求言之有物,不允许瞎扯淡,如果你要用密折进行弹劾的话,那么就要求官员对弹劾本身负责。
密折制度,是为了给官员,主要是地方官员们一个直达天听的渠道,更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掌控力度。
特殊情况下,罗志学根本不需要通过参务院甚至各部对各省下发命令,而是可以直接通过密旨的方式对地方官员下令。
参务分管制度、翰林院简报制度、税务独立、地方密折制度、文武彻底分离、陆海矛盾巨大,近卫军自成一军等等。
这诸多的种种制度,其实都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罗志学为了加强皇权而不断做出的努力以及尝试。
经过这一系列制度,大楚帝国的皇权是高度集中的,任何一个传统的封建王朝都无法玉指相提并论,前明的皇权对比大楚帝国的皇权,连提鞋都不配。
只要罗志学愿意,他可以绕过参务院,直接通过翰林院接管整个京畿各机构。
只要罗志学愿意,他都可以绕过整个京畿官僚系统,直接对地方官员下达旨意。
而罗志学能够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本身有多么大的才华或能力,纯粹是因为他是开国皇帝,本身就具有空前的威望以及威慑。
此外还因为他是开国皇帝,大楚帝国的所有政治构架都是他参考后世的诸多制度所设计的,中间不存在任何的干扰。
就好比在一张白纸上作画一样,罗志学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旧利益群体出来干扰反对。
当既得利益群体形成的时候,大楚帝国的政治构架已经很成熟了。
这些利益群体,其实已经变成了这一套政治体系的维护者。
比如京官们,其实对地方密折制度就很不爽,因为这样的话,地方官员就会绕过各部甚至参务大臣们,直接向皇帝报告。
但是京官们不爽,但是地方官员们却是举手欢迎,并且极力维持啊,因为有了地方密折制度,他们的意见才能够直达天听,不用担心被各部乃至分管大臣们所阻拦啊。
税务独立制度……谁要是敢提把税务事务重新纳入各部,搞一个传统的户部之类的机构出来,税部的那些官员们第二天就会彻查该官员的税务问题。
这天底下,还真没多少官员敢说自己没有税务问题,哪怕自己没有,但是家属呢?
翰林院简报制度,其他官员要是敢提出来取消,你真以为翰林院掌院学士是吃干饭的啊,人家可是参务大臣……此外在大楚帝国官场里,翰林院内的诸多官员们,是一股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而名声在外的秘书系,那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除了秘书系外,翰林院里还足足有四十多个科呢,通常能入选翰林院的一般也是以年轻或中年等前途比较远大的官员为主。
这些人来来去去,总人数挺多的,后来身居高位的也不少,由此形成一个个小派系。
最后的参务制度就更不用说了,谁要是敢对参务制度有意见,那
就是和帝国内权势最显赫的九名参务大臣以及二十多名协办大臣们作对。
诸多种种,都意味着现行的政治构架里,已经存在着大量的既得利益群体。
而这些人,会自发的维护这一套政治制度的运行。
哪怕这套政治制度是自古以来皇权最为集中的制度。
但是他们依旧会坚定的维持下去,因为这里头有着他们自己的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诸多朝代想要进行改革都困难重重,会引来大量反弹的缘故。
这和改革方案好不好没啥关系,而是因为但凡改革,那么就会伤害到一部分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那么这部分人就会反对。
目前的大楚帝国其实也差不多,依靠罗志学的威望以及威慑力,倒是可以进行一些修修补补的改革调整,而是想要搞大动作,甚至巅峰现有政治格局的动作也是非常的困难。
等到罗志学死了以后,未来的大楚帝国如果想要进行改革,对核心构架进行变动的话,那几乎没有什么可能性。
哪怕是皇帝支持都不行!
帝国,毕竟不是一个皇帝的帝国,还有众多臣子等利益相关群体呢。
当然,现在大楚帝国的政治构架运行的还是相当稳定的,至少罗志学对此就很满意,既能让自己掌控实权,又不用太过忙碌,免的把自己活生生给累死。
这每天开完御前早会后,审批报告和密折,接下来就是接见一些臣子,或者开一些小会议。
几天上一天的工作时间也就差不多了,等到傍晚时分,罗志学就下班回后宫去了。
不过他现在并不是住在内廷后三公里的皇帝专属宫殿,也就是乾清宫里,而是住在乾清宫东边的东苑。
因为大楚帝国的皇宫众多大殿,都是严格按照传统建筑样式建造起来的大殿,这种大殿看起来威武,但实际上真要住的话罗志学其实不太喜欢。
毕竟他是个现代人,有着现代的审美风格!
因此皇宫的主体建筑陆续在承顺十多年建成后,罗志学去看了看,最后决定在皇宫的东部区域修建一片新的宫殿作为自己日常生活居住所用。
这就是东苑的来源了。
东苑的设计传统园林建筑风格为主,融入了一部分罗志学所提出的现代建筑风格,其中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非常注重采光以及一些细节,内部装饰看起来更加的柔和,而不是传统宫殿的庄重和厚实。
建筑材料上,则是以大量采用大理石、玻璃、钢筋水泥为主。
自从承顺二十二年东苑建成后,罗志学日常时期都是在东苑生活居住。
至于乾清宫嘛,基本上都是空置,只有在一些特殊时间或礼仪场合里才会过去那边。
不仅仅罗志学住在东苑这种新式的园林宫殿,实际上不少嫔妃们也是住在一些新式宫殿里。
罗志学修建东苑的时候,也在东苑的后方也修建了众多的新式宫殿。
因此目前的大楚帝国皇宫,实际上是传统和现代相互结合的。
它既有严格按照传统建筑的规制,建造起来的前后六大殿,并组成了大楚帝国皇宫的核心!
但围绕着六大殿的不少建筑,其实都是一些不同风格的建筑,有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建筑,如王皇后平日里生活居住的「安园」,就是一座很传统的江南园林!
然后徐贵妃平日住的安平宫,这玩意其实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而罗志学在东苑里,还有几座罗志学亲自提供设计风格,由建筑师进行完善的近现代风格的建筑风格的建筑,甚至还有一座纯现代化风格的别墅呢,这座别墅大量采用大面积
的玻璃……
在罗志学的干预下,其实大楚帝国的皇宫里,其建筑风格是多样化的,基本啥样的都能看见。
同时占地面积也非常大,后宫的范围从前殿一路往北延伸道玄武湖以及北边的几个连接的小湖泊。
不过虽然占地面积很大,但是建筑的密度却是不高,很多地方其实都是大片的草地。
这一方面是罗志学喜欢视野开阔的缘故,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进行防御!
尤其是皇宫的外围区域,护城河外头就是大面积的草地,草地外再有简单的宫墙围起来。
外来者想要闯入皇宫,你得先翻过外围的单薄宫墙,然后穿越空无一物,纵深达到数百米不等的草地……这片草地看似平整,但实际上中间有着多道的壕沟和构筑成小山坡模样,但实际上是火力点的堡垒……并且还有地道相互连接。
穿越这片名为草地,实际上是壕沟防线,你才能来到护城河!
护城河的后头,则是真正的宫墙,这道宫墙厚实无比,宫墙顶部可以跑马甚至部署重炮的,同时皇宫顶部也不是空荡荡的,而是有着类似战壕一样的壕沟防御体系。
而宫墙也不是纯粹的直角线,而是有着众多的突出部碉堡……上面部署的火炮以及步枪火力,可以在前方形成交叉火力。。
大楚帝国的皇宫,其实就是一座大规模的军事堡垒。
同时皇宫内也有仓库储备了大量的粮食以及弹药,各堡垒火力点内常年部署有火炮并定期保养维护。
日常时期里,由近卫军禁卫团负责驻防,外围会有一个近卫师随时可增援。
一旦遇上敌军或叛军进攻,该近卫师就能紧急增援,让守卫皇宫的兵力短时间内增加到两万余人。
只不过设计的如此厚实的皇宫堡垒,估计是没啥实际用处了,至少几十年内没啥用。
毕竟现在还是罗志学的时代,帝国上下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内部并没有太大的叛乱风险。
野心家倒是有很多,但是也得有人肯跟着野心家造反才行啊!
国内民众们安居乐业,民间反叛可能性讲降到了最低。
朝堂上各政治构架相对平衡,派系众多,哪怕是参务大臣想要起兵造反,也不可能获得多少人的支持。
大概率还没起兵呢,就被其他参务大臣给收拾了。
你说某一个参务大臣一家独大,把其他参务大臣变成了属下?
参务大臣彼此间可都是矛盾重重的了……这和个人想法都没关系,而是每一个参务大臣,背后都代表了一整个体系的利益。
而众多体系之间,往往是有矛盾的,很难进行利益上的调和。
此外最重要的是,参务大臣只有差遣,这个差遣还是口头上的……任命参务大臣的时候,罗志学从来不用正式的圣旨,而是下发中旨……甚至有时候连中旨文书都没有,只有一道口谕。
参务大臣也没有品级,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御书房,那是罗志学的办公室,不是参务大臣的)……
这意味着参务大臣的去留,全凭皇帝一句话,不需要经过任何正式的程序。
皇帝看他不爽,直接把他踢走就行了,为什么要容忍他继续做大?
如果这样你还能被臣子架空……
那还能说啥……只能说这皇帝活该!
也正是因为有着一整套完善的政治构架,罗志学才能够放心在东苑里三天两头看戏听曲,有兴趣了就指导指导皇家乐舞团的工作。
还能时不时跑到周边的地方去视察,看看地方上的实际发展情况。
随着承顺二十九的到来,罗志学前
往各省进行视察的计划,也陆续有序展开了。
这一次视察,不是和往常那样只是去附近的几个城市,最远也不过上海,而是准备沿着铁路网一路往北,不仅仅会先后视察长江以北的几个省份,还会一路往北前往河北甚至辽东。
罗志学准备来一次北巡,看一看自己治下的帝国北方各省的实际情况。
本文网址:http://www.bqk7.com/xs/0/575/73808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qk7.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