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聚沙成塔(第二更,求订阅)
推荐阅读:重生之道修今生、龙狱战神、入错洞房后,我跟阴鸷权臣去种田、阳光佐助,从论坛走向忍界最强、末日重生:开局囤积SSS级卡牌、穿书女频,大婚当日被女主杀死、全科医生多会亿点很合理吧、我在异世封神、最强巅峰高手、我以狐仙镇百鬼、
虽然一下子涌入了一万五千多移民。
但是东宁这边早就有了准备,毕竟,对于大规模移民的到来,南洋早就轻车熟路了。那些签署雇佣合同的劳工,直接乘车被送去城外的劳工营地,在那里接受培训。
至于剩下的七千多人,愿意租房则有房产中介们负责接待,想要住店的,会有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到什么地方住旅馆。
尽管海关大楼内外显得很是拥挤,但是在货币兑换点,却没有几个人,对于这些早就习惯了在黑市兑换货币的沪城人来说,他们才不会在这兑换官价呢。
因为过来的人太多,没有挑选的余地,刘中洲一家人租的房子只是间三室一厅的公寓。
虽然如此,可对于初到异乡的他们来说,已经很满意了。
在三个孩子找自己房间时,中介从包里拿着厚厚一叠纸。
“这是户籍登记表格,刘教授和家既然要在东宁久留,照这里的规矩是要报个临时户籍的。这是官方的规定,没有临时户籍,就没有配给册,没有配给册就买不到米面油盐。”
中介的话让刘中洲诧异道。
在中介离开后,关上房门,刘教授一家人,才进卧室,拉上窗帘,拆开衣服,将系在腰间布带取下来,里面无一例外都装着金条。
“谢谢警官,有劳两位警官了。”
所以,在回答时,他们一家人自然是小心翼翼的如实回答。
尽管如此多的问题令人反感,但是警官的脸上却有着不容辩驳的神情,因为之前中介已经告诉过他们:复核户籍的时候绝不能拒绝回答,否则报不上复核,拿不到临时身份证,在南洋就无法生存。
有的人需要找的是工作,而有的人并没有这个需要,相比于工作,他们在寻找的是投资的机会。
虽说户籍登记表上已经十分详尽,可是这两名警官依然不厌其烦的问了许多问题,包括他们从哪里来,家里还有什么人没来,在唐山时从事什么工作。家里有没有亲戚从政,有没有亲戚从军。总之事无巨细,全都一一问個明白。
“还好,还算顺利,这两天就去把户口上了,然后,再去找个工作。”
将登记表递给刘教授后,中介又特意给了他们十张配给券,在今明两天内,这十张配给券就是他们一家人的伙食。
“刘教授,南洋是富,可是每个月都有上百万人过来,如果不实施食物配给制,难免会有奸商哄抬物价,实施食物配给,还是为了保证大家的利益。”
第二天,一直等到傍晚,才有警官上门来核实材料。户口纸都已经填好,照例由警察来逐一核对登记――因为他们现在没有固定住所,所以落得是以出租公寓为地址临时户籍。
差不多问了半个小时,在他们互相确认签字之后,问话的警官才给他们填发了临时身份证。
将金条收好之后,刘中洲才对家人们说道。
报了户籍,领了身份证。警官们便告辞了。刘教授恭恭敬敬的送他们出去,回来不由自主的松了一口气。
解释着,中介又说道,
“明天派出所的警官再来会来这里给诸位复核登记,请你们务必都在家里等着,不要出门。免得误了公事,到时候多有不便。”
“这是临时身份纸,有效期只有15天,你们要在15天内到派出所去办理正式身份证,去之前要去照相馆拍照,知道吗?”
“南洋不是很富庶吗?怎么实行配给制啊?”
“好了,往后这就是咱们的家了,明天登记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一些,知道吗?”
过去的几年间,唐山那边战火纷飞,面对激烈的战火,许多地方上有财有势的财主,纷纷逃往城市,而伴随着战事的发展,就连一般的中小地主在乡间也是无法立足。
于是他们也纷纷逃往城市。于是不少人家便变卖家产,居家迁徙到武昌、金陵以及沪城等地来躲避战火。但是很快,面对时局的变化,他们又坐上了船,与大陆相隔数千里的南洋,成为了老财们最后的躲避战火之地。
南洋的富庶、太平,老百姓安居乐业的传闻,早就经过报纸、杂志以及电影在大陆上传了好几年,过去来的都是青壮穷人,那些有钱人有谁愿意抛家舍业来南洋呢?
对于南洋,他们顶多也就是在电影里杂志中和报纸上稍有了解,或者就是用了些南洋货,所以对南洋的了解稍微多知道一些。
所以,现在当他们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花高价买船票跑到南洋的富人老财出也不在少数,甚至现在穗城那边往长安的飞机,每天都往来十几个班次。飞机上坐着的都是粤省甚至湘省等地的富商老财。
现在中兴、永定和东宁三地,虽然对于南洋本岛来说,相对偏远了一些,但却也聚集了不少来自沪城以及苏南等地的富商、财主。
他们愿意移民到南洋,民政部门并不反对,毕竟南洋原来对移民一贯是欢迎的。何况这些富商、地主的手里都握着大量的资金,现如今在南洋安家落户,不仅能够刺激消费,而且还能够带动东部三区的经济发展。
毕竟,东部三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而这些人的到来,确实带来了大笔的资金。
因为东宁聚集着不少怀揣着大笔资金的富人,于是东宁“实业总会”便应运而生了,开设这家商会的目标,就是为了引导这些富商投资实业,其实,也就是向人们提供投资信息的地方。
一开始这些富商和在沪城时一样,只是投资公债,不过很快也有一些人开始投资实业,毕竟,他们之中的不少人,本身就开办工厂、公司,或者有这方面的管理经验。再加上南洋鼓励实业,投资实业不仅可以获得廉租厂房,而且还有贷款优惠,甚至就连购买机器,也可以分期付款,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实业,迅速成为了本地的热门。
和许多初来乍到的富人一样,周昌仁也来到了实业总会,实业总会位于东宁省通产厅的二楼,虽然才是上午十点,可是这里却已经聚集了一群人,操着沪城、宁波以及苏南口音的人们,他们或是看着“投资手册”,或是在那里高谈阔论:“纱厂”,“服装厂”,“玩具厂”、“电子厂”之类的话声接连不断的传来。
“……今年美国棉花丰收,为了刺激棉花出口,美国政府向南洋提供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用于购买美棉和机器设备,现在正是投资纺织厂的大好时机……”
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着着,声浪震得人耳聋,中间更夹着或是赞同,或是反对的声音。
周昌仁前脚刚一进入大厅,就立即有人上前拱手道。
“哎呀,周老板是什么时候来的。”
“哟,真的是周老板!”
不一会,他身边就聚集了一群人,被围于中间的周昌仁,一边和他们招呼着,一边说道。
“刚到,刚到,前些天乘“昌达号”刚到的东宁。”
“那周老板是打算在东宁长住?还是……”
面对故友的询问,周昌仁无奈道。
“徐老板,您笑话我不是,现如今东宁与长安之间班轮还没开通,只有往来货船,班机也只有军机,周某初来乍到的,又怎么能去得了长安,”
他这么一说,周围的人无不是一阵赞同,也有人忍不住抱怨着南洋官厅打得一手好算盘,把他们往东宁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一扔,然后,不管咱们乐不乐意,都得掏银子帮他们搞建设。
当然也有人在一旁反对说他那点银子,人家压根就瞧不上。
不过也有人跟着说什么有人可不就瞧的上嘛。
眼见众人马上就要吵了起来,周昌仁连忙说道。
“既来之则安之,诸位怎么想,周某是不知道,可我已经打定主意,要这住了,况且这东宁,也不差啊,虽然比不上长安,可你没瞧见东宁钢铁公司嘛,投资整整1.5亿元,规划产量500万吨,再加上其它的几十个大项目,将来东宁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啊。而且这里距离美国更近,将来对美出口,从运费上来说,那也是非常划算的。”
虽然刚来这里不到一个月,可对东宁的将来,周昌仁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这么一说,周围的人细细一想,似乎还有那么几分道理。无不是纷纷说道。
“周老板不愧是周老板,一语点醒梦中人啊,不知,周老板打算投资什么行当?”
面对众人的询问,周昌仁笑呵呵的说到。
“这个暂时还在观望中,不过东宁这边,正在实施大建设,想来无论投资什么样行当,都必定是大有前途!”
嘴上这么说着,周昌仁看着大厅里的百余位或是颇有名声,或是颇有财力的朋友、同乡是,他的心里忍不住也冒出了那个念头——南洋该不会真的是要用他们的钱来个聚沙成塔,好建设东宁吧!
(本章完)
但是东宁这边早就有了准备,毕竟,对于大规模移民的到来,南洋早就轻车熟路了。那些签署雇佣合同的劳工,直接乘车被送去城外的劳工营地,在那里接受培训。
至于剩下的七千多人,愿意租房则有房产中介们负责接待,想要住店的,会有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到什么地方住旅馆。
尽管海关大楼内外显得很是拥挤,但是在货币兑换点,却没有几个人,对于这些早就习惯了在黑市兑换货币的沪城人来说,他们才不会在这兑换官价呢。
因为过来的人太多,没有挑选的余地,刘中洲一家人租的房子只是间三室一厅的公寓。
虽然如此,可对于初到异乡的他们来说,已经很满意了。
在三个孩子找自己房间时,中介从包里拿着厚厚一叠纸。
“这是户籍登记表格,刘教授和家既然要在东宁久留,照这里的规矩是要报个临时户籍的。这是官方的规定,没有临时户籍,就没有配给册,没有配给册就买不到米面油盐。”
中介的话让刘中洲诧异道。
在中介离开后,关上房门,刘教授一家人,才进卧室,拉上窗帘,拆开衣服,将系在腰间布带取下来,里面无一例外都装着金条。
“谢谢警官,有劳两位警官了。”
所以,在回答时,他们一家人自然是小心翼翼的如实回答。
尽管如此多的问题令人反感,但是警官的脸上却有着不容辩驳的神情,因为之前中介已经告诉过他们:复核户籍的时候绝不能拒绝回答,否则报不上复核,拿不到临时身份证,在南洋就无法生存。
有的人需要找的是工作,而有的人并没有这个需要,相比于工作,他们在寻找的是投资的机会。
虽说户籍登记表上已经十分详尽,可是这两名警官依然不厌其烦的问了许多问题,包括他们从哪里来,家里还有什么人没来,在唐山时从事什么工作。家里有没有亲戚从政,有没有亲戚从军。总之事无巨细,全都一一问個明白。
“还好,还算顺利,这两天就去把户口上了,然后,再去找个工作。”
将登记表递给刘教授后,中介又特意给了他们十张配给券,在今明两天内,这十张配给券就是他们一家人的伙食。
“刘教授,南洋是富,可是每个月都有上百万人过来,如果不实施食物配给制,难免会有奸商哄抬物价,实施食物配给,还是为了保证大家的利益。”
第二天,一直等到傍晚,才有警官上门来核实材料。户口纸都已经填好,照例由警察来逐一核对登记――因为他们现在没有固定住所,所以落得是以出租公寓为地址临时户籍。
差不多问了半个小时,在他们互相确认签字之后,问话的警官才给他们填发了临时身份证。
将金条收好之后,刘中洲才对家人们说道。
报了户籍,领了身份证。警官们便告辞了。刘教授恭恭敬敬的送他们出去,回来不由自主的松了一口气。
解释着,中介又说道,
“明天派出所的警官再来会来这里给诸位复核登记,请你们务必都在家里等着,不要出门。免得误了公事,到时候多有不便。”
“这是临时身份纸,有效期只有15天,你们要在15天内到派出所去办理正式身份证,去之前要去照相馆拍照,知道吗?”
“南洋不是很富庶吗?怎么实行配给制啊?”
“好了,往后这就是咱们的家了,明天登记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一些,知道吗?”
过去的几年间,唐山那边战火纷飞,面对激烈的战火,许多地方上有财有势的财主,纷纷逃往城市,而伴随着战事的发展,就连一般的中小地主在乡间也是无法立足。
于是他们也纷纷逃往城市。于是不少人家便变卖家产,居家迁徙到武昌、金陵以及沪城等地来躲避战火。但是很快,面对时局的变化,他们又坐上了船,与大陆相隔数千里的南洋,成为了老财们最后的躲避战火之地。
南洋的富庶、太平,老百姓安居乐业的传闻,早就经过报纸、杂志以及电影在大陆上传了好几年,过去来的都是青壮穷人,那些有钱人有谁愿意抛家舍业来南洋呢?
对于南洋,他们顶多也就是在电影里杂志中和报纸上稍有了解,或者就是用了些南洋货,所以对南洋的了解稍微多知道一些。
所以,现在当他们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花高价买船票跑到南洋的富人老财出也不在少数,甚至现在穗城那边往长安的飞机,每天都往来十几个班次。飞机上坐着的都是粤省甚至湘省等地的富商老财。
现在中兴、永定和东宁三地,虽然对于南洋本岛来说,相对偏远了一些,但却也聚集了不少来自沪城以及苏南等地的富商、财主。
他们愿意移民到南洋,民政部门并不反对,毕竟南洋原来对移民一贯是欢迎的。何况这些富商、地主的手里都握着大量的资金,现如今在南洋安家落户,不仅能够刺激消费,而且还能够带动东部三区的经济发展。
毕竟,东部三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而这些人的到来,确实带来了大笔的资金。
因为东宁聚集着不少怀揣着大笔资金的富人,于是东宁“实业总会”便应运而生了,开设这家商会的目标,就是为了引导这些富商投资实业,其实,也就是向人们提供投资信息的地方。
一开始这些富商和在沪城时一样,只是投资公债,不过很快也有一些人开始投资实业,毕竟,他们之中的不少人,本身就开办工厂、公司,或者有这方面的管理经验。再加上南洋鼓励实业,投资实业不仅可以获得廉租厂房,而且还有贷款优惠,甚至就连购买机器,也可以分期付款,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实业,迅速成为了本地的热门。
和许多初来乍到的富人一样,周昌仁也来到了实业总会,实业总会位于东宁省通产厅的二楼,虽然才是上午十点,可是这里却已经聚集了一群人,操着沪城、宁波以及苏南口音的人们,他们或是看着“投资手册”,或是在那里高谈阔论:“纱厂”,“服装厂”,“玩具厂”、“电子厂”之类的话声接连不断的传来。
“……今年美国棉花丰收,为了刺激棉花出口,美国政府向南洋提供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用于购买美棉和机器设备,现在正是投资纺织厂的大好时机……”
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着着,声浪震得人耳聋,中间更夹着或是赞同,或是反对的声音。
周昌仁前脚刚一进入大厅,就立即有人上前拱手道。
“哎呀,周老板是什么时候来的。”
“哟,真的是周老板!”
不一会,他身边就聚集了一群人,被围于中间的周昌仁,一边和他们招呼着,一边说道。
“刚到,刚到,前些天乘“昌达号”刚到的东宁。”
“那周老板是打算在东宁长住?还是……”
面对故友的询问,周昌仁无奈道。
“徐老板,您笑话我不是,现如今东宁与长安之间班轮还没开通,只有往来货船,班机也只有军机,周某初来乍到的,又怎么能去得了长安,”
他这么一说,周围的人无不是一阵赞同,也有人忍不住抱怨着南洋官厅打得一手好算盘,把他们往东宁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一扔,然后,不管咱们乐不乐意,都得掏银子帮他们搞建设。
当然也有人在一旁反对说他那点银子,人家压根就瞧不上。
不过也有人跟着说什么有人可不就瞧的上嘛。
眼见众人马上就要吵了起来,周昌仁连忙说道。
“既来之则安之,诸位怎么想,周某是不知道,可我已经打定主意,要这住了,况且这东宁,也不差啊,虽然比不上长安,可你没瞧见东宁钢铁公司嘛,投资整整1.5亿元,规划产量500万吨,再加上其它的几十个大项目,将来东宁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啊。而且这里距离美国更近,将来对美出口,从运费上来说,那也是非常划算的。”
虽然刚来这里不到一个月,可对东宁的将来,周昌仁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这么一说,周围的人细细一想,似乎还有那么几分道理。无不是纷纷说道。
“周老板不愧是周老板,一语点醒梦中人啊,不知,周老板打算投资什么行当?”
面对众人的询问,周昌仁笑呵呵的说到。
“这个暂时还在观望中,不过东宁这边,正在实施大建设,想来无论投资什么样行当,都必定是大有前途!”
嘴上这么说着,周昌仁看着大厅里的百余位或是颇有名声,或是颇有财力的朋友、同乡是,他的心里忍不住也冒出了那个念头——南洋该不会真的是要用他们的钱来个聚沙成塔,好建设东宁吧!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www.bqk7.com/xs/1/1792/14105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qk7.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