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尊师重道2:为什么说燕子是中华尊师重道第一人?
推荐阅读:重生之道修今生、龙狱战神、入错洞房后,我跟阴鸷权臣去种田、阳光佐助,从论坛走向忍界最强、末日重生:开局囤积SSS级卡牌、穿书女频,大婚当日被女主杀死、全科医生多会亿点很合理吧、我在异世封神、最强巅峰高手、我以狐仙镇百鬼、
最新网址:m.bqk7.com
仲由突然指着燕汲的扁担道:“师弟,这扁担有些岁月了吧?”
燕汲点点头,轻轻抚着这根扁担。这是父亲燕公滕生前为自己制作的一根桑木扁担,鼓励他以后有机会赴鲁国求学,一定要多挑一些书籍回来。
父亲去世后,燕汲赴鲁国求学,车上就有整整一担秦酒。燕汲到了曲阜后,让随从赶着车回秦国,自己正是用这根桑木扁担挑着秦酒赴孔府拜师。
后来,燕汲追随孔子赴列国诸侯,就是这根扁担为孔子挑书籍和行李。
孔子非常欣赏燕汲,在燕汲第一次返回秦国时,亲自在扁担题字“铁扁担”,以视作对燕汲的褒奖。
这根桑木扁担,不但是燕汲怀念父亲的象征,更是燕汲求学以及为老师服务的象征,被燕汲视为至珍。
仲由突然觉得老师对燕汲非常偏心,自己对老师也算忠义不二了,但老师却从来没为自己题过什么字。
老师还时不时批评自己,要向燕汲学习,说燕汲是真正的君子。
哼,君子,要不,让燕汲这个君子做出点小人的行径来?
看来,仲由的醋意上来了,这一次是真的想恶心一把燕汲。他动起了小脑筋。
仲由先是在头天晚上用一块绸布包了一锭银子,在布上写上“天赐燕汲一锭银”,然后藏在怀里。
第二天,大家继续赶路,仲由又偷偷从挑担里取出一捆竹简。
刚走了不多久,仲由趁大家不备,将那捆书简扔在路上。
过了一会,仲由突然说某某句子是在什么书里,但一时想不出来。孔子当场就说了,这是在某某书里的记录。
仲由却说应该不是,不相信。
燕汲想想好笑,你仲由想要指正老师的错误,那实在是太自不量力了。见仲由还不认错的样子,燕汲干脆就把书找出来,省得这小子不服气。
结果燕汲在挑担中找来找去没找着。
燕汲急了,因为他知道,这书是自己亲自放的。如果没在,那一定是不注意掉路上了。
燕汲立即叫仲由停车,自己跳下车,对孔子说书一定是丢在路上了,自己回去寻来,让孔子和仲由等一会。
孔子和仲由就在等着燕汲。
等了一会,仲由对孔子说,燕汲回去寻书有一会工夫了,怎么还不回来,自己应该去接应一下。
也不等孔子同意,仲由跳下车,快步朝燕汲回去的方向跑去。
转了个弯,仲由眼见燕汲正往回走,忙将那锭用绸布包着的银子放在地上。然后,再快步跑回来,告诉孔子,燕汲应该找回了书。
燕汲正急着往前走,猛然发现地上有一包东西,他俯身一看,只见绸布居然写着“天赐燕汲一锭银”几个字。
按理,既然是天赐给自己的,那自己不得白不得。
但燕汲毫不动心,他捡起路边一根树枝,在绸布包旁边的地上写了一行字:“横财不发有德之人”。
就算真是天赐,但自己是讲德行的君子,不劳而获的财富不能要。这正是老师教导自己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然后,燕汲起身往回赶。
仲由满以为燕汲一定会取了这银子,上天都赋予你这笔财富,你怎么可能不要?
<!-- Ads Codes -->
嘿嘿,只要燕汲带着这银子回来,那自己就可以当着老师的面好好奚落他一番。
仲由洋洋得意。
谁知,回到车上的燕汲,只带回了那捆书简!
“你没找到其他东西?”仲由终于忍不住问燕汲。
燕汲摇摇头,道:“汲之所求,只在此简矣。”
仲由狐疑不定,他跳下车,往自己放置银子的地方跑去。绸布包还在那里,仲由伸手去捡,突然看到了地上那一行字:“横财不发有德之人”
仲由不禁动容,更羞愧不已。
他认为自己真是小人,居然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去试探燕汲。看来,老师说得没错,燕汲确实是一位真正的君子。
仲由将银子取回,冲着燕汲竖起了大拇指,然后郑重对孔子道:“老师,燕汲真乃君子也。”
然后,仲由将自己如何试探燕汲、燕汲如何面对财富不动心并留字的事讲了一遍。
仲由就是一个真性情人,孔子和燕汲都很清楚,当然不会责怪。但孔子对燕汲居然放着白白可得的财富不要,这样的德行,令孔子感慨不已。
“横财不发有德之人!哈哈,秦国有燕汲在,秦人之幸矣。回去吧,回去吧。”孔子令子路调转车头。
燕汲苦苦相劝,希望孔子无论如何要赴秦国。
但孔子意已决,他对燕汲道:“丘之所以欲赴秦国,是有意在秦国宣扬礼乐文化。但如今,你已经完全掌握了什么是礼,什么是义,什么是仁。
你的德行已在丘之上,你快回秦国去吧,好好在秦国宣传礼乐。丘在鲁国,期待着你的好消息。”
就这样,孔子意欲赴秦且已在路上,最终决定不赴秦,原因就是他相信自己的得意弟子燕汲完全有能力在秦国宣扬礼乐文化,
用孔子自己的话讲,燕汲之贤,已在自己之上。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应该是真正的师者最希望看到的。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也是真正的师者之伟大胸襟。
这就是孔子。只是令人遗憾的是,孔子这一生,最后都没去过秦国。
回到秦国的燕汲,在渔阳开设学馆,从此如同孔子一样,在秦国宣扬礼乐文化,教授孔子思想,推行仁政理念,传授儒家学说,言传身教,尊师重道,开创了在河西的秦地设馆教学之先何,被秦人尊称为燕子。
据说,燕子每天在渔阳的裴家源这个地方登高东望,遥望鲁国,遥望着老师生活工作着的曲阜。
为了让自己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燕子每日上裴家塬时,用衣襟包一兜土垫在脚下,向东方眺望,以寄托自己对恩师的思念之情。
就这样,日复一日,随着岁月流逝,燕子用于垫脚的土堆越堆越高,最后成了一小山丘!
这个小山丘,后来就成了世人所称颂的“燕子望鲁台”,也被世人誉为“中华尊师第一台”。
燕子,当然也就成了中华尊师重道第一人。
到公元前484年,已在秦国开馆办学十八年的燕子,此时已近花甲之年,突闻恩师孔子的儿子孔鲤不幸病亡,想象着老师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毅然闭馆赴鲁,悉心照顾孔子。
史称燕子从学侍奉孔子四年,直至孔子去世。
孔子去世后,燕子与众弟子一起操办了恩师的丧事,并守灵三年,最后再返回秦国渔阳,最后于公元前476年去世,享年65岁。
仲由突然指着燕汲的扁担道:“师弟,这扁担有些岁月了吧?”
燕汲点点头,轻轻抚着这根扁担。这是父亲燕公滕生前为自己制作的一根桑木扁担,鼓励他以后有机会赴鲁国求学,一定要多挑一些书籍回来。
父亲去世后,燕汲赴鲁国求学,车上就有整整一担秦酒。燕汲到了曲阜后,让随从赶着车回秦国,自己正是用这根桑木扁担挑着秦酒赴孔府拜师。
后来,燕汲追随孔子赴列国诸侯,就是这根扁担为孔子挑书籍和行李。
孔子非常欣赏燕汲,在燕汲第一次返回秦国时,亲自在扁担题字“铁扁担”,以视作对燕汲的褒奖。
这根桑木扁担,不但是燕汲怀念父亲的象征,更是燕汲求学以及为老师服务的象征,被燕汲视为至珍。
仲由突然觉得老师对燕汲非常偏心,自己对老师也算忠义不二了,但老师却从来没为自己题过什么字。
老师还时不时批评自己,要向燕汲学习,说燕汲是真正的君子。
哼,君子,要不,让燕汲这个君子做出点小人的行径来?
看来,仲由的醋意上来了,这一次是真的想恶心一把燕汲。他动起了小脑筋。
仲由先是在头天晚上用一块绸布包了一锭银子,在布上写上“天赐燕汲一锭银”,然后藏在怀里。
第二天,大家继续赶路,仲由又偷偷从挑担里取出一捆竹简。
刚走了不多久,仲由趁大家不备,将那捆书简扔在路上。
过了一会,仲由突然说某某句子是在什么书里,但一时想不出来。孔子当场就说了,这是在某某书里的记录。
仲由却说应该不是,不相信。
燕汲想想好笑,你仲由想要指正老师的错误,那实在是太自不量力了。见仲由还不认错的样子,燕汲干脆就把书找出来,省得这小子不服气。
结果燕汲在挑担中找来找去没找着。
燕汲急了,因为他知道,这书是自己亲自放的。如果没在,那一定是不注意掉路上了。
燕汲立即叫仲由停车,自己跳下车,对孔子说书一定是丢在路上了,自己回去寻来,让孔子和仲由等一会。
孔子和仲由就在等着燕汲。
等了一会,仲由对孔子说,燕汲回去寻书有一会工夫了,怎么还不回来,自己应该去接应一下。
也不等孔子同意,仲由跳下车,快步朝燕汲回去的方向跑去。
转了个弯,仲由眼见燕汲正往回走,忙将那锭用绸布包着的银子放在地上。然后,再快步跑回来,告诉孔子,燕汲应该找回了书。
燕汲正急着往前走,猛然发现地上有一包东西,他俯身一看,只见绸布居然写着“天赐燕汲一锭银”几个字。
按理,既然是天赐给自己的,那自己不得白不得。
但燕汲毫不动心,他捡起路边一根树枝,在绸布包旁边的地上写了一行字:“横财不发有德之人”。
就算真是天赐,但自己是讲德行的君子,不劳而获的财富不能要。这正是老师教导自己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然后,燕汲起身往回赶。
仲由满以为燕汲一定会取了这银子,上天都赋予你这笔财富,你怎么可能不要?
<!-- Ads Codes -->
嘿嘿,只要燕汲带着这银子回来,那自己就可以当着老师的面好好奚落他一番。
仲由洋洋得意。
谁知,回到车上的燕汲,只带回了那捆书简!
“你没找到其他东西?”仲由终于忍不住问燕汲。
燕汲摇摇头,道:“汲之所求,只在此简矣。”
仲由狐疑不定,他跳下车,往自己放置银子的地方跑去。绸布包还在那里,仲由伸手去捡,突然看到了地上那一行字:“横财不发有德之人”
仲由不禁动容,更羞愧不已。
他认为自己真是小人,居然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去试探燕汲。看来,老师说得没错,燕汲确实是一位真正的君子。
仲由将银子取回,冲着燕汲竖起了大拇指,然后郑重对孔子道:“老师,燕汲真乃君子也。”
然后,仲由将自己如何试探燕汲、燕汲如何面对财富不动心并留字的事讲了一遍。
仲由就是一个真性情人,孔子和燕汲都很清楚,当然不会责怪。但孔子对燕汲居然放着白白可得的财富不要,这样的德行,令孔子感慨不已。
“横财不发有德之人!哈哈,秦国有燕汲在,秦人之幸矣。回去吧,回去吧。”孔子令子路调转车头。
燕汲苦苦相劝,希望孔子无论如何要赴秦国。
但孔子意已决,他对燕汲道:“丘之所以欲赴秦国,是有意在秦国宣扬礼乐文化。但如今,你已经完全掌握了什么是礼,什么是义,什么是仁。
你的德行已在丘之上,你快回秦国去吧,好好在秦国宣传礼乐。丘在鲁国,期待着你的好消息。”
就这样,孔子意欲赴秦且已在路上,最终决定不赴秦,原因就是他相信自己的得意弟子燕汲完全有能力在秦国宣扬礼乐文化,
用孔子自己的话讲,燕汲之贤,已在自己之上。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应该是真正的师者最希望看到的。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也是真正的师者之伟大胸襟。
这就是孔子。只是令人遗憾的是,孔子这一生,最后都没去过秦国。
回到秦国的燕汲,在渔阳开设学馆,从此如同孔子一样,在秦国宣扬礼乐文化,教授孔子思想,推行仁政理念,传授儒家学说,言传身教,尊师重道,开创了在河西的秦地设馆教学之先何,被秦人尊称为燕子。
据说,燕子每天在渔阳的裴家源这个地方登高东望,遥望鲁国,遥望着老师生活工作着的曲阜。
为了让自己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燕子每日上裴家塬时,用衣襟包一兜土垫在脚下,向东方眺望,以寄托自己对恩师的思念之情。
就这样,日复一日,随着岁月流逝,燕子用于垫脚的土堆越堆越高,最后成了一小山丘!
这个小山丘,后来就成了世人所称颂的“燕子望鲁台”,也被世人誉为“中华尊师第一台”。
燕子,当然也就成了中华尊师重道第一人。
到公元前484年,已在秦国开馆办学十八年的燕子,此时已近花甲之年,突闻恩师孔子的儿子孔鲤不幸病亡,想象着老师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毅然闭馆赴鲁,悉心照顾孔子。
史称燕子从学侍奉孔子四年,直至孔子去世。
孔子去世后,燕子与众弟子一起操办了恩师的丧事,并守灵三年,最后再返回秦国渔阳,最后于公元前476年去世,享年65岁。
本文网址:http://www.bqk7.com/xs/1/1942/151168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qk7.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