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蒲邑再历难(2)
推荐阅读:重生之道修今生、龙狱战神、入错洞房后,我跟阴鸷权臣去种田、阳光佐助,从论坛走向忍界最强、末日重生:开局囤积SSS级卡牌、穿书女频,大婚当日被女主杀死、全科医生多会亿点很合理吧、我在异世封神、最强巅峰高手、我以狐仙镇百鬼、
最新网址:m.bqk7.com
公叔戍忙大声道:“各位父老乡亲,切勿激动,切勿激动。戍之所以要留下孔夫子,是担心孔夫子以赴陈国为名,前往帝丘。
大家可知帝丘此时是何等乱象?国君被君夫人南子所惑,昏庸无德,世子蒯聩为救国于难,甘愿犯险行刺南子,结果失败流亡。
国君因此而大开杀戒,帝丘多少大夫被杀?血河成河,冤魂遍地!戍本有意扶助世子以匡朝纲,今受牵连无奈踞蒲邑自保,然已被国君所痛恨。
孔夫子之贤德才华,名动天下,戍岂敢不敬?只是孔夫子居蒲邑多日,此时若回帝丘,大家想想国君会作何想?
国君定然认为孔夫子已与戍有所勾结,若君夫人南子再唆使几句,大家难道不担心国君对孔夫子不利吗?
若孔夫子因此而被国君所杀,那上至天子,下至列国诸侯士大夫,谁还能容卫国?戍虽不才,无论如何都要保护孔夫子!故出此下策,欲强留孔夫子于蒲邑!”
哈,这个公叔戍真还有几把刷子,这一番言词,真真假假,但气势上绝对是慷慨激昂,一副为了孔子的安全,自甘承担非礼恶名。
大义凛然!
蒲邑民众所获信息有限,听了这一番话,就有人嘀咕起来。
看来,公叔是一个好人呐。
但并非人人都相信公叔戍,尤其是李四的亲信混杂在人群中,将公叔戍多次安排人手为难孔子甚至有意刺杀孔子的事传了开去。
人们交头接耳,慢慢的,绝大多数人坚信公叔戍欲对孔子不利。大家形成了共识:如果孔子留在蒲邑,极有可能被公叔戍害了!
“放孔夫子走!孔夫子无非是想要赴陈国推行礼教,谁想阻止,咱不答应!”人群中有人高声叫道。
“放孔夫子走!”一开始是接二连三的声音,后来汇成一种声音,口号。
人群开始躁动起来。公叔戍知道,想要将孔子留在蒲邑是不可能了。
公叔戍故意装作气急败坏,大声喝斥道:“汝等百姓,见识如此之短,孔夫子一旦回到帝丘,如果受害,吾蒲邑人人皆罪人矣!”
孔子看着公叔戍颠倒黑白的表演,又气又好笑。看着蒲邑民众对自己的爱戴,更是感激。如今,公叔戍以不让自己回帝丘为由,意欲强行留自己在蒲邑,那这事好办了。
他走上前,朝着蒲邑民众深深施了一礼,道:“丘此番来卫,本有意在卫国出仕,欲辅助卫侯以礼治国,以生平所学,努力造福百姓。
然卫侯庸碌无为,不重礼教,丘不容于卫国,故丘离卫赴陈。公叔虽无礼,但听其言语,其本意亦是为了护丘安全,丘不甚感激。”
言罢,朝公叔戍也施了一礼。
刚刚还拔剑相向,此时一套礼仪,剧情反转,节奏太快。公叔戍面红耳赤,在蒲邑民众面前不敢对孔子失礼,忙躬身还礼。
孔子继续道:“今日丘已决定赴陈国,然公叔担心丘赴帝丘,故有此小小冲突。丘再次向公叔言明,从今往后,丘再也不回帝丘。若公叔担心,那丘就与公叔盟誓好了。”
盟誓,意味着向神灵承诺。孔子的意思就是你放心好了,我向神灵起誓,不回帝丘。
这在那个年代,是最高级别的承诺!
公叔戍哪还有话说?他知道已经无法留下孔子,但如果能得到孔子绝对不回帝丘的保证,那他的目的也达到了。
史料记载,孔子与公叔戍盟于蒲邑。
<!-- Ads Codes -->
当然,一个合乎礼仪的盟誓,需要占卜、择日、祭台、盟书、牺牲等一应程序,复杂得很。
此时的孔子急欲脱身,不可能严格按盟誓相关程序进行。所以,这样的盟誓,应该简化到了极点。
但也不能讲一句“我保证云云”这样的话就了事。简化版的盟誓,应该就是诅咒,有一定的形式和程序。
公叔戍不大懂,但孔子是很懂这一套的。
他命人端上酒来,然后把仲由的剑要来,在自己的手指上一划,割出几滴血来,滴于其中一碗酒中。
然后,孔子神情庄重,仰望上苍,朗声道:“以父母所传之精血,向神灵起誓:丘有生之年,不踏入帝丘一步。若有违此誓,天诛地灭。”
公叔戍还有什么话说?
一番虚情假义后,放孔子一行人离开蒲邑。
公元前496年,应陈国国君陈愍公之邀,已经在卫国迟滞了一年左右的孔子离开卫国前往陈国。
一起大麻烦终于得到解决,孔子等人心情舒畅。
“蒲邑尽良善百姓也。”孔子不由感慨。
他不知道的是,自己之所以能在蒲邑脱困,是那位叫李四的城门守将,不惧身死,多次营救。
当然,孔子肯定不知道李四之名,史料也没记录下他的真实名字。
李四,如同张三一样,是笔者因为故事的完整而杜撰出来的名字。
孔子在鲁国推行改革失败,无奈离开鲁国,本欲在春秋江湖一展才学,结果却接连遇险,大家也都唏嘘不已。
正走着,突然前面来了一车队。孔子命靠边停车避让,却见一普通士人模样的人远远就跳下马车,向孔子车队走来。
孔子见来人讲礼,忙下车恭候。
来人见了孔子,深施一礼,道:“小人奉国君之命,前来恭迎夫子。”
啊?卫侯差人来请自己回帝丘?这怎么可能?
见孔子等人疑惑不解,来人将相关情况细细向孔子说了。
原来,蒯聩行刺南子失败后,逃亡去了宋国,再去了晋国。
卫灵公在蘧伯玉等人的建议下,终于决定重用孔子。
听说孔子此时在蒲邑,故派人来蒲邑迎接。由于蒲邑被公叔戍占据着,以国君之命明着前来迎孔子不便,故由蘧伯玉安排家臣前来迎接。
孔子犹豫了。
毕竟,弟子公良孺已经奉陈国国君之命前来迎接自己赴陈国,自己先前与众弟子商议的结果也是赴陈国。
但此时尚未出卫境,卫侯的邀请也来了。到底留在卫国,还是去陈国呢?
公叔戍忙大声道:“各位父老乡亲,切勿激动,切勿激动。戍之所以要留下孔夫子,是担心孔夫子以赴陈国为名,前往帝丘。
大家可知帝丘此时是何等乱象?国君被君夫人南子所惑,昏庸无德,世子蒯聩为救国于难,甘愿犯险行刺南子,结果失败流亡。
国君因此而大开杀戒,帝丘多少大夫被杀?血河成河,冤魂遍地!戍本有意扶助世子以匡朝纲,今受牵连无奈踞蒲邑自保,然已被国君所痛恨。
孔夫子之贤德才华,名动天下,戍岂敢不敬?只是孔夫子居蒲邑多日,此时若回帝丘,大家想想国君会作何想?
国君定然认为孔夫子已与戍有所勾结,若君夫人南子再唆使几句,大家难道不担心国君对孔夫子不利吗?
若孔夫子因此而被国君所杀,那上至天子,下至列国诸侯士大夫,谁还能容卫国?戍虽不才,无论如何都要保护孔夫子!故出此下策,欲强留孔夫子于蒲邑!”
哈,这个公叔戍真还有几把刷子,这一番言词,真真假假,但气势上绝对是慷慨激昂,一副为了孔子的安全,自甘承担非礼恶名。
大义凛然!
蒲邑民众所获信息有限,听了这一番话,就有人嘀咕起来。
看来,公叔是一个好人呐。
但并非人人都相信公叔戍,尤其是李四的亲信混杂在人群中,将公叔戍多次安排人手为难孔子甚至有意刺杀孔子的事传了开去。
人们交头接耳,慢慢的,绝大多数人坚信公叔戍欲对孔子不利。大家形成了共识:如果孔子留在蒲邑,极有可能被公叔戍害了!
“放孔夫子走!孔夫子无非是想要赴陈国推行礼教,谁想阻止,咱不答应!”人群中有人高声叫道。
“放孔夫子走!”一开始是接二连三的声音,后来汇成一种声音,口号。
人群开始躁动起来。公叔戍知道,想要将孔子留在蒲邑是不可能了。
公叔戍故意装作气急败坏,大声喝斥道:“汝等百姓,见识如此之短,孔夫子一旦回到帝丘,如果受害,吾蒲邑人人皆罪人矣!”
孔子看着公叔戍颠倒黑白的表演,又气又好笑。看着蒲邑民众对自己的爱戴,更是感激。如今,公叔戍以不让自己回帝丘为由,意欲强行留自己在蒲邑,那这事好办了。
他走上前,朝着蒲邑民众深深施了一礼,道:“丘此番来卫,本有意在卫国出仕,欲辅助卫侯以礼治国,以生平所学,努力造福百姓。
然卫侯庸碌无为,不重礼教,丘不容于卫国,故丘离卫赴陈。公叔虽无礼,但听其言语,其本意亦是为了护丘安全,丘不甚感激。”
言罢,朝公叔戍也施了一礼。
刚刚还拔剑相向,此时一套礼仪,剧情反转,节奏太快。公叔戍面红耳赤,在蒲邑民众面前不敢对孔子失礼,忙躬身还礼。
孔子继续道:“今日丘已决定赴陈国,然公叔担心丘赴帝丘,故有此小小冲突。丘再次向公叔言明,从今往后,丘再也不回帝丘。若公叔担心,那丘就与公叔盟誓好了。”
盟誓,意味着向神灵承诺。孔子的意思就是你放心好了,我向神灵起誓,不回帝丘。
这在那个年代,是最高级别的承诺!
公叔戍哪还有话说?他知道已经无法留下孔子,但如果能得到孔子绝对不回帝丘的保证,那他的目的也达到了。
史料记载,孔子与公叔戍盟于蒲邑。
<!-- Ads Codes -->
当然,一个合乎礼仪的盟誓,需要占卜、择日、祭台、盟书、牺牲等一应程序,复杂得很。
此时的孔子急欲脱身,不可能严格按盟誓相关程序进行。所以,这样的盟誓,应该简化到了极点。
但也不能讲一句“我保证云云”这样的话就了事。简化版的盟誓,应该就是诅咒,有一定的形式和程序。
公叔戍不大懂,但孔子是很懂这一套的。
他命人端上酒来,然后把仲由的剑要来,在自己的手指上一划,割出几滴血来,滴于其中一碗酒中。
然后,孔子神情庄重,仰望上苍,朗声道:“以父母所传之精血,向神灵起誓:丘有生之年,不踏入帝丘一步。若有违此誓,天诛地灭。”
公叔戍还有什么话说?
一番虚情假义后,放孔子一行人离开蒲邑。
公元前496年,应陈国国君陈愍公之邀,已经在卫国迟滞了一年左右的孔子离开卫国前往陈国。
一起大麻烦终于得到解决,孔子等人心情舒畅。
“蒲邑尽良善百姓也。”孔子不由感慨。
他不知道的是,自己之所以能在蒲邑脱困,是那位叫李四的城门守将,不惧身死,多次营救。
当然,孔子肯定不知道李四之名,史料也没记录下他的真实名字。
李四,如同张三一样,是笔者因为故事的完整而杜撰出来的名字。
孔子在鲁国推行改革失败,无奈离开鲁国,本欲在春秋江湖一展才学,结果却接连遇险,大家也都唏嘘不已。
正走着,突然前面来了一车队。孔子命靠边停车避让,却见一普通士人模样的人远远就跳下马车,向孔子车队走来。
孔子见来人讲礼,忙下车恭候。
来人见了孔子,深施一礼,道:“小人奉国君之命,前来恭迎夫子。”
啊?卫侯差人来请自己回帝丘?这怎么可能?
见孔子等人疑惑不解,来人将相关情况细细向孔子说了。
原来,蒯聩行刺南子失败后,逃亡去了宋国,再去了晋国。
卫灵公在蘧伯玉等人的建议下,终于决定重用孔子。
听说孔子此时在蒲邑,故派人来蒲邑迎接。由于蒲邑被公叔戍占据着,以国君之命明着前来迎孔子不便,故由蘧伯玉安排家臣前来迎接。
孔子犹豫了。
毕竟,弟子公良孺已经奉陈国国君之命前来迎接自己赴陈国,自己先前与众弟子商议的结果也是赴陈国。
但此时尚未出卫境,卫侯的邀请也来了。到底留在卫国,还是去陈国呢?
本文网址:http://www.bqk7.com/xs/1/1942/151181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qk7.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